消除“征信污点”?无疑是给骗子送钱

发布时间:2025-01-15来源:武装部(保卫处)作者:保卫处访问次数:14

“零门槛、无抵押、无利息专为学生打造,秒到账……”“用明天的钱来实现今天的梦想”各位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字眼有没有心动呢“下个月我发了生活费就还”当心!这可是一个专门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陷阱“虚假征信类诈骗”。

什么是虚假征信类诈骗?

虚假征信诈骗,是指诈骗分子冒充金融机构、银行客服或网贷平台工作人员,以大学生的征信出现问题为由,如声称其存在逾期还款、信用卡欠费、被冒用身份贷款等情况,威胁将影响个人信用记录、限制出行、影响学业与就业等,诱导大学生按照他们的指示进行转账操作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,从而达到骗取钱财或盗用身份信息的目的。

大学生接触的虚假征信类诈骗主要是“注销校园贷”

第一种:针对有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有贷款记录的,诈骗人声称“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配合注销账号,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”。

第二种:针对无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无贷款记录的,诈骗人则称“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网贷账号,需要配合注销,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”。

不管大学生有没有贷款都是“骗”,真是当我们好欺负,下面来看一下具体案例吧~

经典案例

案例一:某同学接到自称是某银行客服的电话,对方称其名下信用卡在境外有一笔大额消费未还款,已导致征信严重受损。若不及时处理,将面临法律诉讼并通知学校。该同学慌乱之下,按照对方要求将自己银行卡内的资金全部转到“指定安全账户”进行“征信修复”,转账后才发现被骗。

案例二:一位大学生收到短信,称其网贷账户存在风险,需立即点击链接进行处理,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。该同学点击链接后进入一个看似正规的网贷平台页面,按照页面提示填写了个人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信息,随后发现银行卡内资金被全部转走。 

套路揭秘

1.伪装身份,权威震慑。诈骗分子通常会假冒知名银行、正规金融机构或大型网贷平台的工作人员,使用专业术语和严肃的口吻与同学们交流,同时可能提供一些伪造的工作证件、文件编号或法律条文等信息,让同学们误以为他们的身份真实可靠,从而产生敬畏和信任心理。


2.制造危机,引发恐慌。“影响个人信用记录”“面临法律追责”“影响毕业与就业”等严重后果相威胁,利用同学们对征信问题的认知不足和担忧心理,使同学们失去理智判断,急于按照他们的指示解决所谓的“征信危机”。


3.诱导转账,步步设陷。编造各种理由要求同学们转账汇款,如声称需要缴纳“征信修复费”“逾期欠款”“账户解冻费”“保证金”等,或者诱导同学们在正规网贷平台贷款后将款项转至指定账户,承诺完成操作后会将资金原路退回并修复征信。

大学生安全防范小知识

1.认真核实互联网平台客服来电。互联网平台客服不会使用个人手机或其他非官方社交方式联系客户。接到陌生电话自称“某某金融客服”、“注销校园贷”时,一律不轻信对方,可以自行通过该平台官方渠道进行核实,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。

2.拒绝以影响征信为由关闭或注销账户的要求。个人征信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管理,无论是银行还是个人都无权删除和修改。

3.审慎回应添加好友共享屏幕的请求。添加好友共享屏幕是虚假征信类诈骗的固定套路,不要轻易下载视频聊天或者屏幕共享软件与陌生人聊天,更不要在共享屏幕中进行银行账户操作。

4.拒绝向陌生人转账或借贷。对于陌生人要求操作转账或借贷,坚决不予理会,并拒绝透露个人身份证件号码、银行账户、验证码、密码等个人信息。

5.提高信息安全意识。不要将个人身份账号、银行账户、验证码、各类密码等私密信息告诉陌生人,防止个人信息泄露。

 图文来源: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 平安南科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