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hi bro~”“宝宝在”“是我,我的手机坏了,可以给我借点钱应急?”“放心吧,我也是你们学校的学长!”“我的微信被封了,你现在能转点钱到我的银行卡吗?”当熟悉的声音、亲切的面孔向你提出请求时,你会不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呢?这些“朋友、学长学姐”,到底是把你当“家人”,还是待宰的羔羊?不少同学在不知不觉中上了所谓“熟人”的当!
真实案例
案例一
2022年5月26日下午,一名自称“多多姐”的年轻女子来到小彭宿舍,推销笔记本、笔芯、雨伞及台灯等物品,宣称所卖物品单价比商店里便宜许多,但只能批发,一次最少需买1000元。于是,小彭和舍友决定联手购买一些。经讨价还价,两人共花费1295元。然而,她们上当了,花费上千元购买的文具数量仅有包装上所示的四分之一。

案例二
李某在微博收到自称大学同学的消息,对方称手机账号异常,请求帮忙查询商品信息,并引导其通过微信扫码添加客服。扫码后,客服以需立即支付尾款为由,诱使其通过工商银行扫码转账5000元,事后发现被骗。

套路揭秘
01
改“头”换“号”,伪装身份诈骗分子套用或盗用好友、同学的QQ、微信或微博等社交账号,主动添加受害人,受害人看到一模一样的社交账号,便会放松警惕,而诈骗分子会与受害人闲聊拉近关系以便获取信任。

02
要求帮忙,伪造截图获得受害人的信任后,进而以正在“有事”、“手机有问题”、“卡号误注销”等为由,要求受害人帮忙转账至指定账户。甚至诈骗分子会伪造转账凭证,谎称自己的资金已经打到受害人账上,只是跨行转账,需要24小时后到账,打消受害人垫付钱款的疑虑。

03
频繁催促,诡计得逞等获取了受害人的基本信任后,诈骗分子就会抓住受害人对朋友、同学关心的心理,告诉受害人有时间限制,催促受害人快点转账,既营造了紧张气氛,又利用时间差降低受害人核实转账需求真假的可能性,极有可能上当受骗。
常见“熟人诈骗”应对小妙招
01.“紧急求助”连环套,突然收到室友、朋友的消息:“我在外面出了点事,急需用钱,你先转我XXX,回头还你!”甚至会伪造聊天记录、语音通话,让你难辨真假。
应对方法:立刻打电话核实!文字、语音都可能被伪造,直接通话是最保险的方式。
02.“内部福利”诱惑局,学长学姐说有“期末复习绝密资料”、“低价代购演唱会门票”、“独家实习内推名额”,付款后却迟迟没动静,甚至被拉黑。
应对方法:别轻信“内部”“独家”,通过学校官方渠道、正规平台。获取信息,付款前多问几个细节。
03.“帮忙刷单”陷阱,同学邀请你“一起刷单赚零花钱,操作简单、回报快”,刚开始可能返点小利,等你投入大额资金后,对方就消失了。
应对方法:记住!所有“刷单”都是诈骗,天上不会掉馅饼。
04.“借钱周转”迷魂阵,关系不错的朋友说“家里有急事,暂时周转不开”,心软借钱后,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拖延不还,甚至失联。
应对方法:量力而行,大额借款最好让对方写借条,注明还款时间,必要时告知家长或老师。
信任可以有,警惕不能无!牢记反诈口诀:网络熟人先核实,验证身份再帮忙。链接不乱点,信息不乱填,守住钱包保安全!诶~让“伪装者”们骗不着。
